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团十九届三中全会部署,根据国家重要战略、急需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有关要求,着眼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引领高校学生在传承中华文脉、建成文化强国进程中挺膺担当,开设“青年实干家计划·青春传承中华文脉专项”,制定工作指引如下。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地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重点,统筹地方历史文物古迹资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需求,组织相关高校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古文字学、考古学、文化产业管理、新闻传播、艺术学等相关专业硕博研究生,到地方各级博物馆、文旅部门等单位开展实岗锻炼,通过专业化保护、精细化改造、特色化展示、创新性发展,促进地方文物保护研究与文化阐释传播,引领高校学生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发挥作用,在历史文化滋养中厚植文化自信,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1. 文物古迹研究保护利用。参与国家有关重大区域战略规划、资源价值突出的重点项目,开展重点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展示等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古建筑、古文字、重要石窟寺、大遗址、文物主题游径、藏品数字化等保护利用、展陈展示、开放服务等,参与实物、文献、档案、史料和口述史征集整理工作,引入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推动数字化赋能相关工作发展,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和文物领域科技应用水平。2. 文物和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传播。充分发挥公共教育、文化服务等作用,开展文物和文化遗产宣传推介、课程开发等工作,强化内容建设,创新表现手法,拓展传播渠道,提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扩大相关工作影响力和公众参与度。策划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古迹遗址日等活动,打造文物对外宣传品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3. 文化产品创意设计与产业营销管理。参与文化文物单位运营服务、陈列展览、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打造传统文化营销亮点,支持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品牌。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广泛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创新文物合理利用方式。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体育游艺、传统工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助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力。研究推广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务,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4. 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等保护提升。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内部风貌提升、环境改善、数字化展示等整体性保护利用,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等的保护力度。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文物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进行文化资源开发、保护与利用。参与相关规划编制、方案设计、报告咨询、展陈讲解等工作,推动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除以上项目外,服务地团组织可会同相关单位,结合实际设置若干具有本地特色的自选项目,明确工作任务。
1. 岗位设置(2024年11月)。由省级团委统筹,面向市县和博物馆、文旅行业等相关单位摸排实际需求,提出岗位申报计划,并于11月30日前反馈《“青年实干家计划·青春传承中华文脉”专项岗位对接表》(附件)。鼓励各地加强项目设计、优化岗位设置,更多采取项目式、组团式实践等方式开展工作。2. 招募选聘(2024年12月)。省级团委组织省内高校面向相关专业硕博研究生宣传动员,坚持个人自主自愿与团组织推荐审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人员招募,对拟推荐的学生从政治素养、学业表现、纪律作风、身体健康等方面严格把关。原则上,每省份可提出不超20个省外人员需求,由团中央基层建设部协调省外高校进行人员招募。陕西、甘肃、河南、山东、山西、浙江、四川等文化资源丰厚地区可适当增加数量。优先支持人才需求较强的县级文博单位,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所在地区以及红色资源丰富的革命老区等。3. 人岗匹配(2024年12月底—2025年1月)。根据岗位计划数量和报名情况,由服务单位通过适当方式综合确定到岗人员,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研究领域和个人特点合理设计具体工作任务。上岗前,省级团委应会同服务单位组织岗前培训,主要包括地方概况、岗位职责、专业要求、管理规定、安全教育等。4. 实岗锻炼(2025年全年)。实岗锻炼为期1年,采取“假期(课余时间)线下为主”和“平时线上为主”相结合的方式,线下在岗服务应不少于60天,有条件的可增加至90天或更长时间。为保证线下在岗服务时间,可优先选择就读高校所在地或本人常住地学生开展工作。由高校和地方团委协同对参与项目学生进行指导。高校统筹相关专业教师担任“学术导师”,服务单位为参与学生配备“实践导师”,确保参与学生切实发挥作用。团中央基层建设部和省级团委动态掌握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发现的问题,依托团属媒体加强典型案例宣传。5. 履职评价(2026年1月)。聘期结束前,高校学生应向基层服务单位和省级团委提交履职报告和实践成果,包括但不限于调研报告、资政报告、学术论文、技术发明、对策建议、访谈实录、工作总结等多种形式。对在岗服务时间达标、圆满完成实践锻炼的学生,由相应聘任方团组织颁发实岗锻炼证书,符合条件的可计入思政课实践学分、个人志愿服务时长、第二课堂成绩单,相关履历记入学生档案。项目以年度为周期实施,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下一年度项目,并逐步扩大覆盖面。
1. 加强统筹协调。各省级团委应发挥枢纽作用,会同服务单位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强化项目的沟通对接和组织实施,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岗到人。要加强协作配合,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项目推进情况,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强与地方人才政策的衔接。2. 严格纪律程序。招募选聘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录取。高校、服务地(单位)团组织严禁以权谋私,严禁以任何理由收受利益相关方财物;严禁暗箱操作,不按规定程序私自确定入选人员;严禁滥用职权,违规插手干预人员招募选聘,确保程序严谨、纪律严明、科学高效。参与学生要严格遵守高校、服务地(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要求,如因个人原因需提前结束实岗锻炼的,应由推荐高校团委出具同意证明,并报服务单位及所在地省级团委审核同意。鼓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和退出机制。3. 做好服务保障。坚持“谁用人、谁管理、谁负责”,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省级团委应积极会同服务单位和相关高校为参与学生提供必要的工作场地、服务装备、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必要保障,并做好相关经费、物资的使用管理,根据实际需要按规定统筹使用。4. 强化交流宣传。团中央基层建设部和省级团委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开展专家讲座、主题分享、实地考察等,交流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注重发现项目实施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典型,通过专栏、宣讲、直播等多种方式,讲好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学生参与中华文脉传承的青春故事,带动更多高校学生投身文化强国建设。5. 注重风险防范。省级团委通过实地走访、实绩检验、听取意见等方式对项目情况进行动态把握,确保人岗匹配、取得实效,严防形式主义。高校和地方团组织在政治、保密、专业技能等方面对参与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强化指导,服务单位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加强舆情监测,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坚决维护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
编 辑 | 刘佳玉
审 核 | 袁龙刚 白怡暄 张 帅
来 源 | 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
往期推荐